logo

当前位置:首页>滚动 > >正文

日本文豪二三事|夏目漱石:童年缺爱、有回避型人格、妄想型忧郁症的文学巨匠的成名路

日本文豪二三事|夏目漱石:童年缺爱、有回避型人格、妄想型忧郁症的文学巨匠的成名路
2023-08-26 21:32:19 来源:哔哩哔哩

你知道印在旧版一千日圆纸钞上的大叔是谁吗?

答案是,夏目漱石。


(资料图)

想了解日本文学,怎么也绕不开夏目漱石的小说。

夏目漱石,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,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的造诣,精通日本俳句、汉学、书法和英语,擅长用新颖的语言和幽默的形式,细微刻画人性和社会现实,基本上偏向现实主义,但又不失浪漫和想象力。

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很畅销,处女作一出即成名,更被日本读者称为“永远的当代作家”。然而,这位东大毕业的文学巨匠,曾被现代心理学家诊断出有“回避型依恋人格”和“妄想型抑郁症”。他神经衰弱,孤僻而冷漠,不太会处理亲密关系,习惯用“逃避”来回馈别人对他的真挚情感,这一切和他那缺爱的童年和那段令他崩溃的留学生活脱不了关系。

出生即被抛弃,差点一辈子捡破烂

夏目漱石,本名夏目金之助,出生于 1867 年的江户牛迂马场下横町的一个富绅家庭,也就是现在的东京新宿区喜久井町那一带。他是家里的老八(也是老么),在他上面还有四个哥哥、三个姐。

不知道是当时江户时代流行“算命取名”,还是说只是夏目的父母比较迷信。夏目出生没多久,他爸妈就拿他的生辰八字去给算命先生看,希望取个好名字。结果那位先生一看,却说,“这孩子长大啊,很有可能变成小偷,除非给他取带有‘金’字的名字,否则难逃此劫!”

夏目爸爸和妈妈也懒得想,干脆起了“金之助”这个名字。

然而,原本能过上“富二代”生活的夏目金之助,却被母亲狠狠扔到了农村。她把刚出生的夏目送给了一对靠捡破烂、在夜市摆摊维生的贫穷远房亲戚作养子。

夏目妈妈为什么这么狠心呢?这得从当时的社会现实说起。

夏目出生没多久就遇上了“明治维新”运动,武士阶级被推翻,社会变得动荡不安,夏目家也开始“家道中落”。加之,生夏目的时候,爸爸已经 54 岁,妈妈 41 岁,在那个时代里,“老来得子”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,当时的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么老的人还在生小孩。夏目妈妈天天被左邻右舍嘲笑,夏目对她来说就是个耻辱般的存在,而对夏目爸爸来说又是个“赔本货”,因为按照传统观念,夏目在家里排名最后,是不可能有机会继承半点遗产的,于是干脆不要。

有一次,夏目的姐姐逛街时看到了破烂竹篮里的夏目,她想:无论怎样,他也是亲弟弟啊,这样日晒雨淋地过日子太可怜了吧!于是,她二话不说就把夏目抱回了家里,结果被夏目爸妈臭骂了一顿。

没过多久,夏目 1 岁,夏目爸妈把他送给了另一对叫“盐原”的夫妇,还给改了姓,叫“盐原金之助”。这次的收养人要比上一家的好很多。养父叫盐原昌之助,是个地方小官,家境不错,夫妻两人膝下无子女,所以对夏目很是溺爱。

但事实上,夏目并不快乐。他每晚都要配合盐原夫妇玩无聊的“亲情游戏”,在客人面前“表演”一家子有多温馨。

“你父亲是谁?”、“母亲是谁?”、“是谁把你养大的?”这一连串的叩问每晚都要上演一遍,简直没完没了。而且,夏目必须按照夫妻二人设计好的答案来回答,根本不能说真话。

虽然夏目每天都有数不完的玩具可以玩,但这种爱只是表象。这对“虚伪的夫妇”只把夏目当成一种长远的投资,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“养儿防老”,只希望他以后长大了可以出去赚钱,好好赡养他们。

夏目年纪轻轻就被迫体验人性的各种丑恶,他对这份“溺爱”应该是无奈又蔑视的。他在其自传性作品《道草》里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:那份爱,背后隐藏着奇怪的代价

大概到了 9 岁,几经波折后,夏目回去了原生家庭生活。但他依旧得不到亲生父母的关爱,一直过着孤独的童年。户籍上的姓氏直到他 20 岁左右才改回“夏目”。

这段时而缺爱,时而溺爱的童年回忆对夏目影响很深,也影响了他后期人格的成长。他变成了一个总怀疑自己不够好的孤僻少年。在他日后的名作《少爷》里,透过主人公“少爷”从不受父母喜爱的形象描写,也能看出夏目孤独、空虚的心境。

东大学霸在伦敦的崩溃生活

夏目从小就非常喜欢汉文学,14 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、唐诗宋词,曾创作过 38 首汉诗。不止汉文学,他也精通英语文学。1890 年,23 岁的夏目进入了东京帝国大学(简称“东大”)修读英文科,专攻英国文学,大学期间就开始发表诗文集和学术论文。

问题来了。夏目是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名字的,因为他常常被人嘲笑“名字很土、很俗”。也确实是。在东方文化里,“金”等于“钱”,换用中国人的思维来想,将来要做文学作家的人一直被叫“蒋钱老师”不也怪难听的吗?

所幸的是,文学家可以起笔名,想取什么名字都可以。于是,他从中国《晋书》里孙楚的“漱石枕流”典故,给自己取了“漱石”这个笔名,暗喻隐居山林的悠闲生活

在校期间,夏目成绩斐然,又才华横溢,毕业后在校长的推荐下去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,后来离开了熟悉的东京,去了九州岛熊本市第五高等学校担任英语教师,直到 33 岁。

按理来说,教师是一份既稳定,又有不错的收入和教育意义的工作,只要认真教学,肯定能干到退休。只可是,此时的夏目始终无法从教师工作里找到“成就感”,总有种“不对劲”的感觉。后来,在 1900 年,他被文部省选上,成为了首位“公费”留学生,在英国伦敦大学展开为期两年的留学生活。

而这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。不知道这是福,还是祸。

国家给你钱去国外念书,这听起来本应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,夏目的朋友和同事都羡慕到不行,大家都很好奇在英国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。然而,在夏目与好友的通信里,能看出来,他过得相当痛苦,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般风光。

在《文学论》一书里,他写道:“居住在伦敦的两年是甚为不愉快的两年。我行走在英国的绅士之中,就像步行于狼群中的茸毛犬,过着卑怜凄惨的日子。

到了英国生活后,他才发现,日本政府给的钱看似很多,但实际上根本不够。英国的房租和物价相当高昂,他交完房租以后,就不够钱买书了。为了省钱买书,他过起了尽量不出门、有一餐没一餐的节俭生活。

更重要的是,文化差异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——饮食不习惯、种族歧视、汽车声很烦人、街道拥挤不堪、空气和天气很差……他非常想念荞麦面和茶泡饭,想看樱花,想和好友把酒言欢。

这般憋屈的留学生活让那颗早就种在他心里的“不对劲感觉”的种子日益茁壮。他变得自卑、焦躁、压抑。慢慢地,他的精神也出现了问题,甚至影响了日常生活。

他开始怀疑房东在背后说他坏话、雇佣侦探监视他的一举一动,经常自己躲在房间里痛哭,足不出户,不和外界交流,还写不出研究报告。后来,他被诊断出患有妄想型抑郁症。最终,他不得不中断长达两年的留学生活,打包回了日本。

那段留学经历对他来说是多么的痛苦,几近发疯的边缘了吧。回家,或许是一种解脱。但回家后,夏目的心理问题就能完全消失吗?

下篇继续。

.

.

.

用阅读的方式守护内心的平静

标签: